您现在的位置: 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 医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 精品课程 > 《生物化学》课程设置

《生物化学》课程设置
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2011-06-12 08:00:00 来源:

 《生物化学》是医药类各个专业和与生命学科相关的专业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生物化学与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等众多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叉。我医药化工系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通过本课程组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在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课程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标志性成果显著。现将课程设置情况总结如下:

1、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近代发酵工业、生物制品及制药工业包括抗生素、有机溶剂、有机酸、氨基酸、酶制剂、激素、血液制品及疫苗等均创造了相当巨大的经济价值,特别是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应用更促进了酶工业和发酵工业的发展。其基础学科----生物化学是生物技术、生物制药、药学、药物制剂技术、护理、医药营销、化工制药等生物医药相关专业都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以其鲜明的基础性、先进性、实践性等特征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能力素质的培养具有直接和长远的影响。
生物化学前期课程有有机化学、微生物、动物学等作为铺垫,生物化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是为进一步学习发酵工程、生物技术原理、分子生物学等后续课程和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力争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同时,较全面地反映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热门领域的重大成就和发展趋势。使授课对象通过本门课程学习,熟练掌握生物化学的理论基础,能够运用所学生物化学知识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解释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了解研究进展、力争使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教学条件中掌握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提高综合职业素养。
1-2 课程设计
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及时引入教改教研成果或学科最新发展成果,恰当处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经典与现代关系。以学生为本,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进行理论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实验课程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生物分子(蛋白质、核酸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糖、脂、蛋白质、氧的代谢;基因信息传递与表达。熟悉物质代谢过程的调节,基因信息传递的调控。了解生物化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技术。并能把生物化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技能目标:熟练掌握吸管、滴管、微量加样器、722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熟悉影响酶作用的因素、酒精及乳酸发酵的实验原理,能够认真观察、准确计算实验结果,分析其实践意义。为后期制药等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素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医药专业,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后续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主动学习的进取精神。
根据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制药类岗位和核心业务能力进行课程内容整合,将专业基础课准确导向专业技术,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生物活性、酶促反应、生物代谢等生物技术的基本思维观念,从而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化方法,糖、蛋白质、核酸及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和有关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质的分析技术,酶活性测定、动力学分析”等生化技术原理及操作手段,从而熟悉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产物积累过程及其调控,为后续课程打下思想基础和技术基础;并通过严格的课堂培训及教学管理使得学生能够胜任制药类企业专业岗位需求,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渗透到社会实践及业务创新能力中去,培养务实创新的专门技术人才。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大部分。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生物化学常用实验方法的原理和技术,熟悉生物化学的常用仪器,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和药品及按实验指导要求得到正确数据,并学习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训练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为学生今后参加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我系生物技术、药学、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等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课程设置为:理论教学54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选用的教材为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同时,设计各类实践活动以满足培养优秀学生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等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
上一篇:
下一篇: